《国企》: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金色堡垒
来源:尊龙凯时集团
发布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1148
在“山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的条件下,尊龙凯时集团西藏华泰龙公司“5300党支部”传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老西藏精神,让每一位党员成为了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锋和引领者。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在这样的生命临界区上,来自尊龙凯时集团西藏华泰龙公司的16名党员,扎根高原、立足岗位、勇挑重担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们中近一半的人还不满30岁,而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通过开展“旗帜飘扬雪域高原,堡垒建在世界屋脊”的主题实践活动,以“鲜艳党旗飘起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党员形象树起来,党员干劲鼓起来”为战斗口号,以“海拔高境界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坚”的豪迈气概和顽强作风,勇克难关,在海拔5300米的生命禁区开创了西藏矿业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创先争优赞歌,铸就了一支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党员队伍。
强化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5300”党支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强化管理筑防线,创先争优保安全”的基本理念,由三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安全环保党小组承担起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任。安全环保党小组的3名党员,每天奔波往返在方圆10余公里,海拔4000米到5000米的两个采场、两个平硐、斜井和选厂等生产一线,管理难度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面前,绝不低头,他们有针对性地搞调研、解疑难,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治理安全事故隐患,防范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了一道安全生产保障线。
为保证30多台大型供矿车辆安全运行,共产党员、安环部经理于军部门全体员工一道,集思广益,解决了轮胎因上下坡载重摩擦,产生高温而引发车闸失灵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在各道路险段设置了8个缓冲台,确保了工矿车辆的安全运行。
为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和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他们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外面和身边的案例说法,强化广大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次,他们来到海拔4000多米高的施工现场,利用生产单位的间休时间,对所属的1000多名一线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一天,一位听课的员工实在不忍看到共产党员、安全主管陈士贵因为高原缺氧和长时间工作而变蜡黄的脸色和气喘吁吁的沙哑声,上前拉着他的手说:“陈工,休息会再讲吧,我们一定会好好遵章守纪。”一同听课的女工纷纷落泪。
为筑好安全生产这道防线,安全环保党小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对各施工现场和作业区域,分期分批进行现场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限期整改、对查出的三违现场不手软、对查出的问题严厉查处,从而减少和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全公司未发生一起重大、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从未发生一起安全环保事件。
许多人说,在安全环保工作上,党小组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安环部经理于军表示:“我们承认共产党员并不比普通群众多长三头六臂,不能要求他们每时每刻都比别人胜一筹,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当你跨进党的大门之时,就意味着要比别人多承担一份责任和义务,就应该在苦难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共产党员、安全主管陈士贵坦言,“我们每个党员在入党之初,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时,不就是在为今天所从事的工作而做出的庄严承诺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委的带领下,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堪当楷模,盛开和谐之花
甲玛矿,西藏自治区领导心目中西藏矿业开发“和谐共建”的一个标杆。在工作过程中,“5300党支部”始终坚持集团公司党委提出的“造福地方,和谐共建”的理念,把增进与藏族百姓之间的关系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项重大工程,为构建和谐矿山的目标添砖加瓦支部的党员常常这么说:“只有把藏族同胞当作家人,藏族同胞才能对我们像亲人。”他们不但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文化和习俗,还积极组织党员学习藏语和当地习俗,深入到老乡家中慰问,融入当地文化。
在“和谐共建”过程中,甲玛矿招收了多名藏族学生。其中一名女孩家里十分贫困。父母早逝,只能与弟弟相依为命,家里房子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基本不能住人。为了能让女孩安心工作,“5300党支部”的党员们不但趁休息的时间将女孩家房子修葺一新,而且积极帮助她为弟弟治病。如今,女孩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一名优秀员工。
正式投产以后,能否有效保证矿石供应量,成为了华泰龙矿业公司选厂正常运转的首要因素。每天6000吨的供矿量,一年近160万吨的供矿量,这一艰巨的任务,一下子摆在了“5300党支部”采矿场现场管理组的面前。刚开始,与藏族司机的协调与沟通是保证供矿量的最大难题。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藏族司机对矿车、运矿量、铲运司机等都比较挑剔,协调起来很有难度。然而,现场管理组的党员们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藏族司机们做朋友,用真心换真心,慢慢地沟通就都通畅了,工作效率自然得就提升了,选厂的正常运转得到了确保。
以苦为乐,高擎鲜艳党旗
如果说“5300党支部”是雪域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党支部,那么在支部中最靠近蓝天白云的就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左右年轻党员。他们长年累月奔走在甲玛沟这片生命的禁区,用青春践行着“雪域高原铸就金色堡垒”的创先争优的,用脚步丈量一个又一个制高点,用信心绘就了一幅幅测量蓝图。如果在午饭时间来到在甲玛沟5300米标高地段,就会看到这群年轻人就着冰冷的矿泉水啃着直掉碴的面包,这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不过了,只要到5300米标高地段,至少就得工作一整天,还常常在这里搭建帐篷,建立宿营地,开始漫长而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
这些年轻人大都结婚了,爱人也和他们一样,也是甲玛项目建设的一份子,他们结伴而来,这也许是他们选择扎根甲玛的最好见证。吃过简单午饭,年轻人们就幕天席地的坐着,远远地望着脚下一片碧蓝如洗的天空和绵延起伏的山峦,这里倾注了他们无数心血和汗水。
有一次大雪封山,所有的后勤补给都中断了,勘探队员们靠着一点土豆和方便面,熬了十来天,后来一见到方便面,有的队员就作呕。
一次,勘探队员到海拔4800米的山上勘测定点。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队员们只能循着牦牛走过的足迹,吃力地一边爬坡,一边工作。
中午时分,当他们正趁风和日丽测量工程的高度时,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冰雹大雪铺天盖地地下了起来。不一会儿,只见漫天飞雪,满眼白茫茫一片,全不知哪是天,哪是地。根据经验,这时如不及时下山,冰雪再厚下去,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全组人员就有被冻死在山上的危险。
雪越下越大,来时的小路被全部覆盖,一点也看不出来。但为了尽快下山,找到生命通道,一名党员自告奋勇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在前面探路,确定没有危险后,才让后面的人跟着前进。然而由于雪下得太大,走了一段就再也没法探路了。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气温也越来越低,紧急商量后,年轻的党员们决定拼死一搏,用棉衣把自己一裹,眼睛一闭,顺着山坡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坡滚滑了下来。滑下山后,有的人昏迷了,有的人喘不过气来,好几个人呕吐不止。望着不远处影影绰绰的工地指挥部,他们像看到了救星一样,互相搀扶着向希望走去。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会遇到生与死的考验,但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如此的生死考验都是寻常之事。
温广平是勘探部的负责人,也是5300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从甲玛项目创建开始,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这里。在5300米的甲玛沟山顶,谈起这些年轻的党员们,温广平的心酸溢于言表,他说,这个团队多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和在内地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实在太辛苦了。然而,温广平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在艰苦条件的砥砺下,‘5300党支部’的年轻党员们,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蓝天白云下擎起了鲜艳的党旗。”
(文/杨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