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huanqiu.com/ecomomy/2013-07/4086004.html
银行需清醒认识自身定位
环球时报 2013-07-03
“钱荒”对老百姓而言,有一个切身感受:一夜之间,理财产品喷涌而出,而且收益率节节攀升,截至6月末,12个产品收益超6%,有的甚至破7,引来业界一片关注。
对理财产品,中国人已不陌生,到底要不要理财?需要先对“钱荒”及理财产品的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首先,银行出现“钱荒”,一方面缘于各项监管规定的成熟以及外汇贷存比新政策等出现的季节性流动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打击虚报出口导致资本流入量大幅下滑以及银行流动资金的囤积等,造成供应趋紧。
其次,此次流动性趋紧的原因其实由来已久,但过去国家、央行的三令五申总是“网开一面”,以至于银行过惯了“大手大脚”的日子,也习惯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生活。屡次调控、数次调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想放贷还放贷,该杠杆仍杠杆。所谓“风险管控”,落到实处都难免松动。
第三,当前其实钱并不“荒”,一方面资金“饥馑”,一面是游资“过剩”,中国式不对称“钱荒”,折射出的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这是中央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深刻背景。此次风波实际上是一场“钱慌”。银行以为自己永远都会“不差钱”。因此这次政策一收紧,就难免慌了手脚。
第四,“钱荒”是新一届政府新经济政策将如何执行的一种体现。虽然央行等最后都出来稳定市场情绪,稳固市场信心,但可以认为,这次对银行的“敲打”是一种警示,体现了政府将“调整经济结构”摆在当前最重要位置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对目下理财产品的购买,可不用太过忧虑。收益率相对高但保本的产品,应没有太大问题。针对风险高收益高的产品,则应保持良好心态,充分明白应在手有余钱、心有余力的状况下投资,且应对预期的风险有所准备。也要注意产品收益率过高银行本身的偿付能力。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总体收益仍处高位,但银行间流动性已有所缓解,理财产品中长期收益可能会下滑。
通过此次“钱荒”危机,银行终须明白一点,银行或者说金融系统,都是一个依靠公信力的系统。过去我们的银行完全将自己的公信力建立在政府的公信力基础上,忽略了自身的“理财”能力,忽略了服务公众以及防范风险能力培养。银行关系国家金融的命脉,个人理财的保证应从银行理财开始。(作者:万喆 尊龙凯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